「還有多遠?」 還是要 「一次一步」的 《就是走路》


叔雲老師今天在群組PO了篇文章:
書名:Å gå. Ett skritt av gangen(Walking: One Step at a Time)
作者:Erling Kagge
篇名:一開始想著終點,就抵達不了終點
「還有多遠?」是我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大概也是我最早學會說的幾句話之一。我一學會走路,爸媽就帶我去健行。我會走在他們後方不遠處,然後問他們這個問題。遇到陡坡,我爸會站在坡頂對我大喊:「加油!」等我爬到上面,他就轉身繼續走。
我的小孩也延續了這個傳統。先靜靜走一小段路,再停下來問:[還有多遠?」繼續走,再問:「還有多遠?」
太常想著目標,太常問目標還有多遠,其實並不好。跟父母一起去健行,我很開心。聽到爸爸幫我加油,我跟媽媽一起分食一顆柳丁,我也很開心──直到我開始問:「還有多遠?」,就不一樣了。
就像芝諾 (Zeno) 的箭,箭離弓之後永遠到不了終點,因為在每個個別的時刻,都是靜止的。
我也覺得,只要我一開始想終點,就永遠抵達不了終點。我永遠爬不上山頂。
--------------------------------
隨即老師問了問題:
👉 「預定目標」永遠跟「實際抵達終點」一致嗎?
👉 可不可能不訂出目標就出發?
👉 爸爸幫我加油、跟媽媽分食柳橙,這些美好的經驗都發生在什麼時刻?
👉 我開始問:「還有多遠?」的時候,小腦袋轉著什麼念頭呢?
👉 目標可以是動態的嗎?
--------------------------------
​​
用我們傳統華人教育「君子立長志 小人常立志」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目標導向」思維來回答,可能會有扞格不入的衝突感。
但如果放下過去形塑而來的執著,我的回答會是:
🤟 預定目標並不一定要跟實際終點相同,因為過程即是目的本身。
🤟 我選擇可以有時訂定目標出發,有時可以不訂定目標就出發。
🤟 爸爸鼓勵加油是「當下」,媽媽分食柳橙是「當下」。
🤟 小腦袋想著「還有多遠?」或許心裡想著的是未來,無法安住於當下。
🤟 目標可以是動態的,也可以是靜態的。
後來查作者Erling Kagge資料,原來他是史上第一位徒步踏上「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如此說來他文章中:
「就像芝諾 (Zeno) 的箭,箭離弓之後永遠到不了終點,因為在每個個別的時刻,都是靜止的。」
「我也覺得,只要我一開始想終點,就永遠抵達不了終點。我永遠爬不上山頂。」
是他珍貴的金玉良言,而書名One Step at a Time或許是他總結而來的經驗法則。
One Step at a Time 中文翻譯為「一次一步」,或是一步一步地(慢慢來),當旅程都「一次一步」穩定踏實前進,將心安住於當下,是不是可以到達目標?或目標還有多遠?似乎也不太重要了。
但也因為放下對目標的執著迷戀,一步一步徐徐向前,目標反而自然而然來到你的腳步之下。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