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自由」帶來「生命自由」- 情緒ABC理論


最近與友人閒聊,我自認為我跟他在性格思維上有點像,但他是傳統華人世界中的人生勝利組,有著我所達不到的:「功成名就」和「榮華富貴」,外在物質收入還有頭銜標籤都是我欣羨佩服的,但似乎也想找尋某種生命精神心靈的突破。我隨意寫寫最近的經歷,或許能讓他有點想法。

該怎麼說呢?最近日子過得自由,心靈上的自由。

坦白話,目前現實狀況跟一年前差不多,創業營收獲利不如上班受僱,或是兒子依然有ADHD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形,但似乎因為自己「觀點信念」的不同,看待世界人事物的認知和眼光也跟著改變。

這是一件很棒的事。

比如說,過去週間七點鐘左右,兒子在這rush hour延遲拖拉,我似乎沒得選擇,「非得」動怒喝斥,甚至出手管教。自然對兒子心疼,不過我「總是」「只能」怪他為什麼不按照規矩來做,結果在某些時刻家庭「永遠」「必定」是紛紛擾擾,每個人各懷沮喪憤怒失望等負面情緒。

最近又看到「情緒ABC理論」,我梳理在這事件的ABC關係:

〈A:事情前因〉兒子在rush hour延遲拖拉。
〈B:觀點信念〉我認為在這關鍵時刻他動作「一定」要快。
〈C:事情後果〉我教訓他,出口或出手,家庭氣氛低迷。

過去的習性反應有如惡夢,一直輪迴,不斷重播,似乎早上七點鐘的家庭氛圍就是如此令人沮喪難堪,生氣的七點鐘爸爸(還有媽媽)依然如我。

甚至中年四十好幾,創業營收利潤不如預期,尷尬介意,甚至怨天尤人悲憤填膺,似乎人生走到一個死胡同,伸手不見無指,只有一片無邊無際的陰森暗黑。

〈A:事情前因〉營收數字慘淡。
〈B:觀點信念〉我認為身為男人中年四十形象「應該」如何。
〈C:事情後果〉我愁雲慘霧,情緒低落,整個家難得喜悅快樂。

無論是哪個事件,我總是想解決A,改變A,甚至是消滅A,使A不至於造成問題,連帶也能有個如我己意的美好結局C。說句笑話,我大概就如封建威權一樣,為了解決現狀問題C,「老是」想著如何解決造成問題的人事物A。

雖然沒有常常說出來,但我心裡腦中一定很多:「非得」、「總是」、「只能」、「永遠」、「必定」、「老是」、「應該」、「一定」。

生命的選項匱乏,「B:觀點信念」的固著僵化,所以「C:事情後果」常常輪迴反覆,如夢魘般,與我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後來盤整自己過往人生際遇,很多時候只有貧瘠的二元選項:「戰」或「逃」。好像一直以來就像薛西弗斯奮力將巨石往山上推送,到了山頂之後,巨石又滾落山下,只能重新再來推送至山上,永無止盡又徒勞無功的反反覆覆一切終將成空。

或許我過去讀過阿德勒的「課題分離」,或許我念誦過聖嚴法師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或許我更早以前也看過這樣的「情緒ABC理論」。

但該怎麼說:我懂,我理解,我也常勸我自己「看破」、「看淡」、「看開」。甚至我也能如此長篇大論洋洋灑灑的妙筆文章高談闊論,一副頭頭是道條理分明的好為人師。

不過如今,我現下內心清楚明白:這只是頭腦對書本理論的瞭解(理解),這只是看著「手指指月」,只見手指(方法),不見明月(真理)。

無法改變「A:事件前因」,但改變自身內在的「B:觀點信念」,「C:事件後果」也隨之改變。

如果能夠如其本然、如實觀照的Let it be,看待難以撼動改變的「A:事件前因」,但因為內在有更多選項的「B:觀點信念」能做不同的自由選擇,所以似乎因而帶來更多不同結局的「C:事件後果」。

心靈的自由,生命因而更自由。

自然「C:事件後果」未能事事「如意」,但過去經常感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現在好像感覺略有開高走低成為「十有一二」。

我自體悟:這應與學習崇建老師的薩提爾知識,還有練習修行許多老師引領的正念靜心等功課有關。

目前現實狀況如故,也或許未來會更焦頭爛額紛至沓來:共軍擾台、父母年邁、景氣下滑、通貨膨脹、兒子即將國中的課業升學和人際關係。

但我好像有那麼點信心,內在心理空間想像是「分母」如能變得更寬廣壯闊,即使事件刺激「分子」如故如常,甚至更多,或許內心或許能如一片寧靜海洋,廣闊天空,包容所有的狂風暴雨亂流波動,不驚不疑,不畏不懼,通透徐行於天地宇宙間。



#七點鐘爸爸 #中年創業者
#如其本然 #心靈自由 #內在空間 #薩提爾
#正念 #靜心 #情緒ABC理論
#不驚不疑 #不畏不懼 #通透徐行
#臣服 #接納 #空性 #中觀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