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超人、王陽明聖人、薩提爾全人、老莊道家真人、悉達多到達彼岸之人


 簡單以網路文章資料試著理解尼采的「超人」與「精神三變」。

尼采心目中的超人,原意是「走過去的人」(德文:ubermensch),英文可以是「overman」,似乎也可以是「superman」,超人不是為了勝過別人,而是要努力勝過自己。
由於上帝已死,留下來的空虛感就只有用「我成為超人」來彌補了。那麼,如何可以成為超人?答案是把身體與心智的潛能全部發揮出來。
尼采認為主要是以「精神三變」。
我們會背負著來自傳統的道德觀念、社會輿論還有自我的限制,而這個階段的我們會以能夠背負越來越多的價值而感到自豪。這階段詞語可以用 I should(我應該......)概括。
代表了人以自由意志建立了自我的標準,並以足夠的力量來排拒困難,掙脫一切權威、價值以及道德的束縛。從「我應該…..」的不確定和被迫感,轉變成 I will (我要!)的積極進攻,意識到人生應該為自己而活。
嬰兒是天真而好奇的,沒有人跟他說應該做什麼之前,世界就是一個新的開始,充滿無限可能新天地,一切回到開始的孩童,能以純粹的內心面對心中的價值意義,並且遵從自己的本心,創建屬於自己人生。這階段回歸本我、初心、本心、初衷、赤子之心,沒有任何外在觀點的拘泥框架,在精神上完全自由,這階段是 I AM(我是)。
不免想到老子《道德經》提到「嬰兒」與「赤子」之章節。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
.
.
政治大學哲學教授林從一以尼采的精神三變作為勉勵女兒:
不因環境改變自己(駱駝),也不消費環境壯大自己(獅子),而是重新回到真實的自己(嬰兒),自由地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嬰兒」是最純粹的「人」,而古今中外許多如「真人」、「人本」、「全人」的詞語,或許都是在描述這樣的一個狀態。
心中沒有利害得失,內在沒有外界信念教條加諸的核心價值束縛,純粹以人為出發點去看世界,去闖天下,即使外人視之飢餓傻瓜,但因為心無罣礙,所以無有恐怖,因為遠離世俗外界他人所建構的顛倒夢境妄想,所以或有機會究竟涅槃。
尼采說上帝已死,在1885年彼時,他開始懷疑人如果只信奉「上帝」是唯一真理,或是以「天堂」為最後依歸的侷限性,甚至當時西方長久以來以「蘇格拉里」的「理性」是否是所有問題的解答?
當如上帝、教會等「真理」不再能引領人們,因而他開始將關注焦點轉向「人」,向內探求「人」的各種可能性,期望「人」能夠以自身力量繼續進步突破。
「上帝已死」我讀來覺得有點像《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和「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而「超人」與「精神三變」好像也如《華嚴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圓覺經》:「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王陽明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又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和「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無論是「超人」、「聖人」或「成佛」,我以為在尼采、王陽明和悉達多,都類似薩提爾女士說的「人人都擁有大智慧大力量,卻不用,而以自我毀滅不近人情的方式,束縛了他們的愛、聰明、智慧與力量。」
人有自由選擇的能力,你選擇受苦即是受苦,你選擇離苦得樂即能往離苦的目標前進,或許如尼采會說:「天堂不用上帝允諾,每人心中自有天堂。」
無論是凡人聖人、真人假人、末人超人,我想問自己:「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
.
.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