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恐慌因應:頭腦理解 VS 身心體驗


最近大家都在講AI,似乎也恐慌未來將被取代。
以目前來說,AI縱然可以取代人類部分工作,但那應該是偏向人們可以用「頭腦理解」然後輸出的工作,例如:文章、圖案、程式碼等等。
但人類獨有的「身心體驗」應是目前電腦AI比較難以做到。
比如,在外遊子回家吃飯,媽媽「用心」烹調滿桌菜色佳餚「媽媽的味道」,那是人類從五官眼耳鼻舌身等「身心感受」進入內在,再結合「過往回憶」而形塑出來的「打從心底」的由衷依戀喜愛。
這自然不會是連鎖店、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大量參考網路大數據而能「複製貼上」SOP標準化製成的個人特殊經驗。
或許,未來將來有一天可以做到,但針對少數個人客製化的體驗,以目前來說科技巨頭公司未必有意願投資如此巨大成本去做不符合報酬率的產品。
以文案來說,AI可以寫出一篇四平八穩的長篇文字,但是如果是「用心」、「用生命」、「用靈魂」寫出來的文章,個人在書寫的過程體驗可能就是電腦程式無法體會。
現在AI可以畫出梵谷自畫像,但是難以用人類身心感受體驗,然後由內而發去抒發(輸出)感情。
梵谷畫的不是自畫像,而是畫出專屬他個人才擁有的特殊情感。
網路有文句:
哥吃的不是麵,是回憶(寂寞)。
姊穿的不是衣服,是態度(心情)。
無論是回憶,還是態度,還是心情,都不是只能用「頭腦理解」,而是個人親自「身心體驗」由內而發的感受、觀點、期待與渴望等人類自我「生命力」。
AI或許將如過去的機器一樣,就像工業革命開始起,許多人類覺得辛苦繁瑣的工作任務,將會被更有效率的「工具」效勞取代。這之間會有陣痛期,但人類是「生而為人」,並非工具,而是有靈魂、有情感的生命個體。
甚至甚至,未來將有一天會如電影《A.I.人工智慧》,人類將會消亡,由更新形態的AI機器人取代之。
如同過去繁衍生息遍佈地球的恐龍,如今不復再見。
但或許這就是生命輪迴返復。
經過幾億年或千萬年後,時至今日,人類遙想俯視恐龍的遺跡殘骸也不見對其的喜悲苦樂。
.
.
.
.
.
PS.
Dinosaur Self-Portrait
AI robot Self-Portrait
Vincent van Gogh Self-Portrait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