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第二章讀後感: 是什麼蒙蔽的愛和生命?
1.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善惡」,不知道是不是黃帝與蚩尤?
但是蚩尤是不是真的是壞人?有沒有可能只是兩個部族的「權力更迭」或「立場鬥爭」?
有人如是說:
「沒有失敗的革命家。」
「沒有成功的叛國者。」
善與惡是不是只是各方站在自己的角度的「自以為是」詮釋?
「冰與火之歌」和「三國志」中,我方之英雄,是敵方是惡賊,反之亦然。
2.
我這一代幼時好像普遍被灌輸「賞善罰惡」思想,生命似乎只有「善惡、好壞、是非、對錯」的二元觀點。
學校和老師教導我們:共匪是「萬惡」的,要消滅之。
(但想像1949彼時彼地,如我是中國人,我也無法認同喜歡國民黨。如果當時國共戰爭(解放戰爭)是一場選舉,國民黨哪有勝選的道理?)
電視告訴我們:科學小飛俠和無敵鐵金剛,是「正義」的一方,要對抗「惡勢力」,要打倒「惡魔黨」。
我們玩的遊戲,接觸的武俠小說和卡通動漫,好像無一不是要我們當「好人」打「壞人」,賞善罰惡。
3.
在只有二元對立的氛圍環境下,因為我們是「善、好、是、對」,因此對抗(甚至是消滅),「惡、壞、非、錯」變成我們的使命,是我們的執念,難以容忍與我(方)不相同的異議歧見。
我所知道,世界上沒有人喜歡肺炎病毒。(也或許有人喜歡?)
專制威權國家眼中,「病毒清零」是最高指導原則。
但對民主國家看來,與「病毒共存」乃是生活常態。
我想,這是初始成長教育背景和所處社會環境氛圍的影響,所以引導出不同的決策思維和執行手段。
回頭思考,對於個人體內、腦海、心中 的各種感受和念頭,我是以民主包容的心態去「覺察、承認、允許、接納、共存、欣賞」?抑或是強力鎮壓,欲除之而後快,想要「萬事如意」的獨裁霸道?
4.
王陽明四句教前兩句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我自行解讀:
心的初始狀態本體(初心本心),沒有所謂善惡的觀點概念。
因為所處的成長背景、立場環境,人開始起心動念,產生了善與惡分別不同的價值觀。
5.
為了自身生存,我們自有理由需要對抗(甚至是消滅)反方,「惡、壞、非、錯」,但如能以更全然宏觀的眼光「觀」世界(觀世音?),或許每每人事物都各有其天賦的使命任務,都有其 Let it be 如其本然的因果和價值。
或許如此,我們得以不悖離於生命。
或許,每個惡魔黨,各有其成為惡魔黨的善因善果的精彩故事。
#非暴力溝通
#是什麼蒙蔽了愛
#是什麼悖離了生命
#賞善罰惡
#陟罰臧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