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缺席 但是幸福

 




過年前幾天,妻子突然跟我說,過年期間,她想留在北部好好休息,沒想到,我當下直覺反應,竟然是:「沒問題。」
後來,與爸媽說明,兩位老人家也爽快表示體諒理解。
我認為這是我們家人(尤其是我)的內在都比較過去「被打開」。
.
.
想像,如果是過去遇到同樣狀況,會是如何呢?
大概我是暴跳如雷,然後大聲控訴妻子不尊重傳統,不重視家庭,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
或我頭腦理智明白,她希望獨處休息自在放空,但我暗自憤憊不滿,口頭答應,卻口是心非,其實忍氣吞聲,身體氣到內傷。
.
.
事後想想,既訝異又欣賞自己的轉變,同時開心慶幸妻子願意主動提出討論想法,更感恩看似傳統的父母,心中其實更重視在乎我們下一代的自由意志。
或許在他們眼中,我們已不再只是「做人兒子」的黃光佑,和「做人媳婦」的林慧兒。
而是一個「人」,完整的「人」,一個內外自由擁有平等,不是附屬,或是工具,真正被看作是人的「人」。
當我們如此的相互浸潤感受「尊重體諒」和「愛與被愛」的價值感,無需教條禮法,何必道德規範,我們家人間就自然而然的由然而生「愛的能量」。
或許這就是無條件的幸福:
你不在身旁,但在我們心裡。
即使你缺席,但我們還是感到圓滿。
沒有你的陪伴,但我們依然很幸福。
.
.
薩提爾女士一首著名詩章《我想到達的境界》(Goals for me),開篇第一句即是:我想要愛你,而不會緊抓著你。(I want to love you without clutching.)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