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輕聲馬語」、「原子習慣」完整發揮生命的潛能


國峰的訓練方法是崇尚「輕聲馬語」,與其相對的是「驚威並施」。他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教學之後,訓練方向已從「適應辛苦」改向強調「適應輕鬆」與「慢速進步」。
坦白說,我敬重國峰,但是對於這樣的理論我幾年來不甚理解,畢竟一路成長所接受的傳統觀念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甚至外國諺語也說「No pain, no gain.」(還有鐵人常掛在嘴邊的Pain Cave.)
矛盾困惑,即使聽他上課說了多次。


不過近日看到李崇建老師PO文,似乎觸類旁通。
『還不會駕車的時候,見人駕車好自由,好想領略開車自由,領略開車的喜悅。』
『若有人願意教學,找一空曠處試駕,坐在身邊的那人,不斷的指導你,指責你、命令你、說道理,告訴你要如何開?』
『這人不是來幫忙,這人純粹是豬隊友。』



我回想成長過程,國小就讀私立小學實屬壓抑,後轉至台中,父母也透過關係將我送至一位當時最嚴厲的級任老師班上,國中再關說去所謂的「升學班」,我性格好動不安於室,高中聯考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現在乍然驚覺,小學到中學這幾年在校期間,似乎就是國峰說的「驚威並施」,生命中不缺各種教具的陪伴:雞毛毯子、掃把竹桿、椅子木板、黃色水管、老師的巴掌。不過打歸打,處罰歸處罰,可能就是不喜歡填鴨教育,那段就學日子似乎過得是有點灰暗。
或許那是當時時代的必然,老師把學生考上第一志願、國立大學作為業績目標,也是他們和身為學生的我們的生命意義,價值觀單一,驚威並施打掉對讀書的動力。我知道考試重要,但不好之,不樂之,付出再多時間、精力、資源也是枉然。
或許這如同【原子習慣】書中提到的「系統」和「目標」。我們過去教育強調的是目標(金榜題名時你會多麽快樂),而忽略了「系統」(培養學習過程的快樂)。
而培養學習(訓練)過程的快樂,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別人不宜「驚威並施」,學習/訓練本就是踏出舒適圈,本就是不容易,循序漸進,漸入佳境,愛上學習/訓練。或許如國峰所說「適應輕鬆」與「慢速進步」才是長久之道。
我自己心有罣礙,每每想到過去體能成績或是完賽時間的自我感覺良好紀錄,現在的自己就幾無動力再做訓練,看來也是只重目標數字,而忽略系統(訓練的熱愛)。
【原子習慣】作者前言提到:「我的運動生涯毫無傳奇性或歷史性,到頭來,我並沒能成為職業棒球員。但是我相信自己成就了很稀罕的事:『#我完整發揮自己的潛能。』」
或許不需要高大上的目標,心中不罣礙功成名就,無論是適應輕鬆,或者是suffer吃苦,只要經年累月潛心修行(靜心學習/訓練),充分發展生命,完整發揮的潛能,何必三十而立前就立下胸懷大志的目標呢?


【後記】
上星期五和國峰聊李崇建老師的理論和書籍,獲益很多。
後來想想,國峰和崇建兩位老師似乎年少胸無大志,但鑽研自己喜愛的知識理論,後來因時代機緣而名聲鵲起。(社會大眾的實質需求)
沒有前面耕耘的因,就沒後續功成名就的果。
但是否功成名就,可能對數年前的他們來說,也未必重要。他們不迎未來,專注當下,開展了生命,發揮了的潛能。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