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體制 vs 底蘊風氣,閒聊「威權專制」與「民主國家」的運動奪牌養成。


來自澳洲的Riley Day是一名大學生,在大學修讀體育管理商業,同時她也是一位田徑運動員。平日除了上學,她還會抽出3小時訓練,每星期平均訓練6日。雖然她能夠參與東京奧運,但因為沒有贊助,由3年前開始,她在每個星期日都會到昆士蘭的一間超市做兼職,賺取旅費,支持自己的夢想。




最近開始緩騎慢跑,心中似乎有所得。

過去把「目標」看太重,總想破四破三破PB,心中只此妄念,以此為指導原則,算不上是真正愛上運動。

以培養習慣,作為「興趣導向」,即使只是出門散步三十分鐘,仍是覺得心滿意足。

過去白領生活忙碌,時間自然是較不容易掌控,但即使稍有閒暇,仍覺得每次出門必得要有練好練滿的效果,如果預期時間不足一小時,或是手頭有事,索性就放棄,這是心有罣礙,執著於成功,而疏忽練功,「目標導向」過於強烈。

如個人的「目標導向」強於「興趣導向」,造成單一個體心靈呆滯精神枯竭,生命在有限空間不得充分成長發揮,那如果放大到群體層面來看呢?

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預估,但看本屆奧運的奪牌培育發展大概可以分為 #舉國體制#底蘊風氣

極權專制國家如中國和過往蘇聯,以全國之力培育選手,屬於前者以舉國體制「目標導向」。歐美民主國家,體育文化盛行,從小時候就培養運動習慣,屬於後者豐厚的底蘊風氣「興趣導向」

集體主義的思維,把運動奪牌當作民族或國家的無上榮耀,選手站上凸台是第一要務,是最高指導原則。個人主義自由開放,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因此人人可以擇其所好,在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前提下,盡情發揮自我。

Simone Biles退賽,可以想見,如果發生在中國,必會遭受到全國、全民族的唾棄和怒罵。但因為是在美國,即使有人不以為然,但看輿論,(似乎)多數美國國民仍尊重她個人「不再享受體操比賽」的自由意志選擇。

中國體育選手奧運奪牌金光閃爍,但想關心舉國體制栽培他們的同時,是否還提供他們其他體育之外的教育和素養?會不會像過往台灣紅葉小將成年後發展不順遂,甚至如媒體報導有幾位極其潦倒或英年早逝?

中國14歲女孩全紅嬋奪得奧運跳水金牌,她沒去過遊樂園、動物園,念不出母親的病名 (我媽媽有生病了嘛,可是我不知道那個字怎麼讀,主要是不知道她得了什麼病,主要是我不知道那個字怎麼讀。)

她是得了金牌,但她以外沒被外界看到的小選手們,是不是也是如此狀況?沒有得獎奪牌的他們,未來人生怎麼辦?

也曾聽過,極權國家為了培育出強大的選手,由國家指定婚姻,使優秀的遺傳基因延續。沒有戀愛自由,甚至連孩子出生後也沒有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不惜一切代價的舉國體制奪牌思維,必定會犧牲個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存權益。

1988漢城奧運,蘇聯奪取55面金牌(總金牌數241)排名第一,東德37面金牌排名第二,但幾年後也陸續消失在歷史長河。

只求效率功用,容易急功近利、揠苗助長,最後欲速則不達。而服從領袖、效忠組織的集體榮譽使命,短期數年或許成績斐然,但經不住更長時間的考驗。

喜聞樂見,有像澳洲Riley Day 為了賺取經費而在鍛鍊之餘再去超市工作的奧運田徑選手,有像奧地利 Kiesenhofer自由車選手/數學研究員。

當每人無論是為了何種目的(為名、為利、為興趣、為生存)而自由選擇,不背負群體和個體的期待,每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似乎是更能發揮個人潛力,進而促使整體環境風氣向上提升,良性循環,孕育更深更厚的文化底蘊。

放在個人是「習慣」是「興趣」,放在群體是「底蘊」、「文化」丶和「風氣」。

#以人為本 (自由平等博愛) ,可能是只有民主國家(民有民治民享)才能形塑的氛圍,當群體越尊重個人自由意志,個人才會越融入越信任群體,進而維護捍衛群體的生活方式。

個人習慣興趣的養成,可能就像是烏托邦式的成熟民主溝通,需要溫和理性,不要太過高大上的激進極端的目標口號,而是自己內心的平淡對話,顯意識和潛意識的交流溝通,雖然緩慢甚至不切實際,但這樣的 #無為無我無用,或許會是某種人生出口的解答。


沒有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